北京大学:毛泽东的1918
生已至无学可求的境地。勤工俭学便是一条新的出路。蔡和森在北京忙碌之际,常去杨先生处。6月30日,蔡和森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说:“兄事已与杨师详切言之,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北大校长蔡元培“正谋网罗海内人才”。“吾三人有进大学之必要,进后有兼事之必要,可大可久之基,或者在此。”“兄事”当指毛泽东正在长沙筹划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吾三人”是指毛泽东、蔡和森与萧子升。他们都是杨昌济最看重的学生。杨昌济希望毛泽东先“入北京大学”,以造学业和事业的“可大可久之基”。在全国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湖南是报名最多的省份,毛泽东担心大量人才外流,造成基础教育薄弱,所以,他在致同学罗学瓒的信中说,同人已没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后路空虚,非计之得”。认为罗学瓒从事教育工作最适宜,不如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