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讯问中的信息流失
言语符号予以足够的重视。“讯问策略具有诡诈性,很多时候讯问活动中的策略会逾越通常意义上的道德界限,有的讯问策略天然的具有‘威胁’、‘引诱’和‘欺骗’的倾向。”[6]职务犯罪嫌疑人相比于一般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具有一定“察言观色”的能力,能捕捉更多的非言语信息,这就要求职务犯罪的讯问人员不仅要关注犯罪嫌疑人的非言语行为,更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以免由于信息流失而使讯问策略无法奏效。参考文献:[1]武汉.刑事侦察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19.[2]刘为军.侦查中的博弈——侦查对抗与合作[M].1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1:41.[3]刘品新.反侦查行为——犯罪侦查的新视角[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75.[4]百度百科.副言语[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06803.htm.[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1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330.[6]毕惜茜.侦查讯问理论与实务探究[M].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