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G > 国家人文历史

中国画《黄河,母亲河》现身人民大会堂炎黄子孙的民族气派

决定。我们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到,无论是王维的《鹿柴》还是陶渊明的《饮酒》,无论是李白的《将进酒》还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也无论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曹操的《观沧海》,它们无不是诗人言志的表征。同样,中国诗画同源的传统也使得画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情感与感悟,并以此作为自己“言志”的重要手段。然而,“言志”并非仅仅是自我表现,还需与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这句名言,也许是中国画论对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最早表述,而经典的诞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就《黄河,母亲河》而言,若无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贯通中西的开阔视野、对时代氛围与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同一主题长达三十余年的不懈求索,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作为宏大叙事与国家形象的载体,《黄河,母亲河》让我们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中国气派的激情诠释与演绎。从康有为、徐悲鸿时代至今,百年中国画
<<上一页  下一页>>

wsck20132321
wsck20132321
wsck20132321
wsck20132321
wsck20132321

首页 > 电子期刊 > G > 国家人文历史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