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G > 国学

中国春秋时的教育与文化嬗变

十六位”。像孟子这样的大夫都住在“康庄之衢,高门大屋”,郭沫若认为“七十六家高门大屋”再加上“数百千人”的弟子宿舍,稷下之学的宏大可想而知。这是奴隶制逐渐瓦解后,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建立的讲学议论中心,这里的教育是生机勃勃的。因而孟子能在那里一边住着“高门大屋”享受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G > 国学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