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H > 航空知识

中国人的越战

是智慧的较量记:您那支部队是什么时候出发援越的?李: 1965年下半年,高炮5师接到出国轮战命令,1966年三四月份的时候由福建调往广西。1967年5月份,我们正式出国,我坐的是我们团最后入越的一台工程车。我本人1955年进雷达技术专科学校学习,1957年毕业后在这支部队一直待了20年。记:为了和对手先进装备对抗,部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李:我们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比如把小口径37炮航路仪测速上限由每秒170米扩大到每秒300多米。我们借鉴兄弟部队的成果,把37炮由人工操作改成了电发火,按钮控制在连长手里,能做到多门炮同时对准同一架敌机开火,大大提升命中概率。我们还对中口径85炮的苏制“六型指挥仪”进行了改进,使它可以测算爬升角、俯冲角或切线角,便于高炮打击此类机动的目标。我亲自设计改进了85炮“三型指挥仪”、四米测高机及COH-4(松-4)炮瞄雷达的联动装置,原来它们是各自独立工作的。过去,要通过炮瞄雷达获得精确的目标诸元(指挥仪上边的光学瞄准镜倍
<<上一页  下一页>>

hkzs20140516
hkzs20140516
hkzs20140516
hkzs20140516
hkzs20140516
hkzs20140516

首页 > 电子期刊 > H > 航空知识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