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乌鲁木齐《红山网》为例谈网络问政
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不搞虚假的问政平台,积极解决群众的问题,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媒体在发挥构建桥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好“把关人”,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做负责的媒体。只有三者相互约束,相互作用,才能使得网络问政走得更长更远。参考文献:[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1).[2] 梁甜.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初探—以贵阳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0.[3] 宛婧.网络问政初探—以奥一网网络问政实践为例[D].广西大学,2011.[4] 刘杰.网络问政研究[D].暨南大学,2011.[5] 王悦生.公共领域内网络问政的互动反馈模式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6] 王双宁.中国网络问政模式的演进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分析[D].辽宁大学,2011.[7] 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5).[8] 郭鹏杰.“网络问政”是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的新途径阴[J].黑河学刊,2010(7).[9] 南都报系网络问政团队编.网络问政[M].广州: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