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手机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调查报告
展方向、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与定位,从而导致学业的荒废。同时由于 “拼爹”、“啃老”思想的流行,大学生容易陷入悲观情绪,持“学习无用论”的看法。第三,大学生通常远离父母、亲友,在面对挫折、失败等消极因素时,自我排解的方式并不多。正是上述三个因素,构成大学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移情心理,转移自己的关注目标,寄情于其他事物,而手机这样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家伙”成为大部分人的寄情目标。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找寻亲友倾诉苦楚;通过游戏等方式大学生可以宣泄情绪;通过发表观点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展示自身,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认可。保罗·莱文森在“补偿性媒介”理论中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8]。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人们从心理、行为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