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探微
物身份进行建构。比如在一则名为“初中文化的她‘拜师’学骗术,购买虚假链接/女大学生落入购物陷阱”(《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的标题中,记者突出了两名新闻人物的文化身份,即只有“初中水平”的“她”和具有“大学学历”的“她”,而其他身份,如“女性”身份,都得到了弱化或规避。高级知识分子居然上了只有初中文化的骗子的当,这样的身份对比会马上吸引读者的眼球,促使他们阅读全文以获得更多更详细的信息。类似的通过对比突显人物身份的新闻标题还有:“区长与居民面对面‘拉家常’”(《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全国劳模社区‘摆摊’解民忧”(《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等等。当然,这种身份突显的手段也会遭到不恰当的使用,尤其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处处可见。潘金文[6]认为,现在的网络新闻标题中充斥着对人物身份的不当利用,首先是滥用身份以造成名人效应;其次是给人物冠以各种虚实不一的身份,如“史上最XX”等。这些举措都产生了一定程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