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落实于实践中的近代宗教慈善事业

善思想的重大改变,尤其是慈幼思想,由重“养”转变到了“教养并重”。这般慈善思想的转变不仅落于纸上,更体现在了之后的一系列的从政府到上海宗教慈善机构本身的转型之中。参考文献:[1] 郑东升.北洋时期的宗教慈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 周秋光.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的内容与特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3] 徐直.对于慈善家进一言[N].申报,1923-01-26.[4] 上海仁济医馆近事.教会新报[M].台湾华文书局印行.[5]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新普育堂收养婴孩(广告)[N].申报,1927-10-15.[8]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效法泰西以行善举议[N].申报,1897-05-31.[10] 熊秉三慈幼演讲[N].申报,1932-01-19.[11] 虞和平.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2] 吴春龙.龙华镇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3] 顾履炘.上海孤儿院述
<<上一页  下一页>>

jchm20140222
jchm20140222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