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声音纪实的机遇和挑战
休德加得·威斯特坎普(Hildegard Westerkamp)等,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着手“声音的风景”(soundscape)、“听觉生态”(acoustic ecology)理论及实践,关心声音文化本身的结构和变化,而不是狭义的音乐,为后来逐渐成形的听觉文化研究开拓出了话语领地和关注听觉问题的方式。谢弗的研究动机是历史地考察不断变化的“声音的风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可以被看做是听觉文化研究的总体动机。“声音的风景”概念的提出,就是将听觉的感受放入到人所栖居的生态文化中去考虑。谢弗提醒人们,具体的声音风景如同建筑、风俗和服饰一样,标示一个地域社区的特征。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音景风貌已经完全或濒临湮没于同一化的都市模糊音景里,其基准音是无所不在的交通噪音。如此,当环境的、美学的、文化保护和现代文化批判的价值介入时,问题就上升到了“听觉生态”(Acoustic Ecology)的层次。“听觉生态”研究是基于环境主义、生态主义价值观而对声音风景所做的审美和文化批判[7]。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