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下解读我国的公民新闻
社会民主的推进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也容易滋生“流言”和“谣言”的病菌,从而侵蚀舆论环境,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证据的不足或状况的暧昧性会恶化舆论环境。网络的即时性特征为流言的快速增殖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例如2011年的“抢盐风暴”中,有商家借机哄抬食盐的价格,扰乱了经济秩序,还有非典时期的“抢购板蓝根”,“超市抢购”现象,公民新闻在这些事件中都起到过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其危害更大。例如2012年3月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的谣言,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就目前而言,公民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还不够高,其信源的可信度不够高,虚假信息泛滥,新闻媚俗现象相当严重,管理和把关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而且公民新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会遇到新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