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避困境到邻喜效应
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项目计划一期日烧垃圾3200吨、二期日烧垃圾5600吨,而台湾最大的北投焚化厂,日处理垃圾为1800吨。由于担心该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资产价值等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附近百姓多次集会进行抗议,并最终酿成了余杭“5·10”事件。垃圾围城,不处理当然是不行的。埋了,或者烧了,这是我们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在分类回收之外,其他处理方式都是有利有弊,其弊主要就是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附近直接或间接受影响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反对,就像公厕不要建在我家隔壁、垃圾桶不要摆在我家门口。于是,“欢迎建垃圾焚烧场,但反对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困境”就产生了。所谓“邻避困境”,源于公众的“邻避思维”“邻避主义”,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别在我家后院”。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性”带来的后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这在国际社会确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