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1912帝国的傲慢与屈辱
时可以将脸面和尊严放下”。拉着英国人一起拜会中国人,向英国人友善地“鞠躬”,向中国人说“真抱歉,现在这是我的园庭”。中国懵然不知,大概还不懂得媒体手段的魅力。当时中国仅有的几份报纸,都与中国官方没有关系。在上海英租界的《字林西报》,乃英文版,虽然言论自由,但毕竟是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申报》也是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聘用士人为主笔,适合中国读者的品位,高升号沉没后,派有战地记者采访获救者,但除慷慨陈词外,对于远在北京的决策者,难以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相比于舆论战的失利,更为重要的是,高升号事件折射出中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溃败。所谓弱国无外交,英国在高升号事件上的态度的转变充分展现出国际舞台上“实力决定一切”的潜规则。当英国公使判断中国根本打不赢甲午一仗时,高升号事件的结局就已经埋下伏笔。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全面开战前,李鸿章在会见日本公使小村寿太郎时讽刺道:“贵国是不是都是老鼠公使(暗讽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