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新意的“重新认识”
,通过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来寻求突破了。九十年代,学者就直接拿西方现代化理论来解释近代中国了。如今甚至在实行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都已经采用了现代化史观。马勇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理解也并无独到之处,固守费正清“冲击—反应”理论,叙述了知识分子与清王朝如何在一次次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启动改革。在其看来,如果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即着手走向“现代化”,那历史或许会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于此种简单化的比较,秦晖早已指出,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封建化”的,需要做的是实现中央集权。中国当时的情况截然相反,因此日本改革的成功对理解晚清并无参照意义。无论是马勇的《重新认识近代中国》,还是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书名的口气都未免太大了一些。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学者将学术观点推而广之是责任所在,但这种推广的工作,实在当不起媒体过度的赞誉。
<<上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