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N > 南方人物周刊

知音而不同调的董桥

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每每都在他笔下透入纸背。90年代末,他在《明报》辟了一个专栏《英华沉浮录》,每天一篇。最初我追着看,喜欢董桥文字的那种雅致、悠闲和理趣。也许在国内从小受鲁迅式革命杂文的浸润,习惯了刚性的文字。突然遇到董桥的文字,觉得很美。只说那些标题《留住文字的绿意》、《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伦敦的夏天等你来》就羡煞人了。流连于他的文字之间,一股老民国的文化遗风扑面而来。后来看多了又觉得过于甜腻,有点审美疲劳。我赞赏董先生的文字,但他那种精雕细琢,我是学不来的。每天午夜,我写完社评就轻轻敲开他办公室的门,把打印好的初稿放在桌上。社评标题都是董先生拟定的,他拟的标题往往是点睛之笔。文章经他改动一两处文字也都恰到妙处,使我深深折服。后来总编辑换了人,想学董先生却无此功力,在我的初稿上到处涂鸦,标题也常拟得文不对题,往往弄得我哭笑不得。董先生离开后,有一次和他通电话。
<<上一页  下一页>>

nfrw20141637

首页 > 电子期刊 > N > 南方人物周刊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