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Q > 青年记者

传媒视点

机意识、忧患意识,不可一味否定。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就不足。此外,尽管人们对某些具体问题会发泄不满,但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网民还是能够秉持建设性态度的。二是如何看待所谓“负面信息”。揭露问题,批评错误,影响到单位形象或地方形象,往往被称为“负面信息”。首先需要在认识上澄清的是,监督的本来意义就是防错纠错。由此决定了监督的特点是以发现“问题”、披露“问题”为主,出现所谓“负面信息”就是在所难免的。其次要看这种“负面信息”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当然要发布真实信息予以澄清、纠正。某些地方也出现过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来散布地震、毒气等不实信息的行为,但只要公权力机构及时澄清事实,很快就能够消除不良影响。越是不怕披露问题,越是党务、政务公开的地方,社会就越稳定。三是如何看待网络监督。群众监督并非完美无缺,也具有滞后性、失实或部分失实等现象。反映在网络监督中,也存在同样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Q > 青年记者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