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保留型城中村“减压阀”作用的发挥
空地杂草丛生,甚至沦为垃圾场。小型广场、健身器材、休息座椅、路灯、公厕、垃圾桶等与居民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公共设施建设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城中村的生活行为。行为主体。城中村的居住人员由原住民(失地农民)、租住者(外来流动人口、新市民)构成,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根据笔者对常州市十多个城中村的调查发现:原住民,以中老年为主,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近40%,以获取出租房屋租金为生;租住者外来流动人口约占80%以上,包括打工的单身青年、进城需求工作的农民工夫妇等;新市民占比10%左右,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另外,靠近学校附近的城中村,居住者中还有部分在校学生。而城中村的所处的区域位置的差异,将影响到这几者的构成差异。租住行为。城中村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聚居区,主要因其具有较为优越的区域位置,能够有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屋出租,并且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而租金收入,则成为原住民维持生计的必须。在所调研的城中村中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