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品变奏
厂)进行扩产改造,烧碱年产能力由650吨增至1600吨,成为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的电解法烧碱厂;1965年,青岛化工厂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以电解装置为中心的全面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2.5万吨;“文革”十年,海晶有6年都是亏损,直到1977年,扭亏为盈……海晶的路,并非坦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有企业艰难时期的到来,海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困境,设备的陈旧、技术的落后、体制的弊端等矛盾一一凸显,1998年,随着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海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低谷。当时,占据青岛化工厂40%销售收入的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两个主导产品被迫关停、停产,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出现了发不出职工工资、报销不了职工医疗费用、负债严重甚至缴纳不上电费的窘境,被青岛市列为特困企业。改制,是一个历史的选择。1999年8月,青岛化工厂改制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当时35岁的李明临危受命,出任企业的总经理。“穷则思变”,面对奄奄一息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