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钢涅槃
城市的名字,因此也被习惯性地叫做城市钢厂,它们的出现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诉求,亦带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在乎的不是钢厂排放了多少污水和粉尘,而是它能生产多大的量,为国家贡献多大的产值,能不能手里也捧个“铁饭碗”。在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的钢厂就是“铁饭碗”,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和招待所等,设施齐全。那时,人们“挤破头”地要进这样的国企,但没有“关系”往往是“挤”不进来的。56岁的张占孝对此记忆犹新。他的父亲张腾芳在青钢干了16年的保卫科科长,直到退休。张占孝正是接了父亲的班,才得以进入青钢,从销售工作干到如今的青钢钢渣综合利用加工厂的厂长和青钢废钢管理部的部长,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钢二代”。张占孝1958年出生,青钢也正是在这一年成立,最初的名字是“青岛第三钢铁厂”。他见证了青钢的起起伏伏,而青钢走过的历史也折射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脉络。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