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商周刊

尴尬的春晚

不得不承认,观众本身的变化也在拉大我们和春晚的距离。就像“年夜饭”这仪式感极重的一餐,如今变得越来越随意一样,春晚这道“精神年夜饭”,也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原因恰好和物质年夜饭一样,只因为平时吃的机会太多,吃过的好东西也越来越多。1983年春晚,让总导演黄一鹤记到现在的一个花絮是:演出结束之后,马季还在演播室接电话,对方是一位首钢的工人,自称“刚才你说相声的时候,我们在高炉上值班,没办法听到,现在我把你找着了,你必须得给我说一段”。于是马季就对着电话说了几十分钟,讲完了整个段子。这样感人的故事,放在今天一定不可能发生——不但因为春晚有那么多轮的重播,更因为马季的相声,随时随地打开一个网页就能听到。人们的娱乐活动那么丰富,别说春晚,就是电视机,一年都开不了几次了。这是一个娱乐分众的年代,而尴尬的春晚,却仍然不得不将它的收视人群定位在“全国”、“全家”——像1956年那出电影里的台词一样,要“走进城市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商周刊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