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孩自有不一样的未来
的故事,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观察中国,思考当下,如何摆脱那些陈辞滥调……”《打工女孩》所发出的,当然不是中国打工者自己的声音。事实上,在张彤禾之前,中国打工群体早已一次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90年代的“打工文学”“打工诗歌”,到新世纪以来的“新工人戏剧”“新工人民谣”,中国新工人群体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遗憾的是,除了在劳工界和学术圈受到重视之外,它们从未引发社会应有的关注。读书识字的中产小资们宁可通过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去了解打工群体的生活,也不会去读类似《一朵飘零的花》这样的文字。而后者恰恰是真正的打工女孩用含血带泪的文字写下的亲身经历。至于以打工者为研究对象的著述,这些年先后出版过潘毅的《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和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都是分量扎实的成功之作,却从未引起如《打工女孩》一般的轰动。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起萨义德在《东方学》扉页中引用过的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