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孩自有不一样的未来
读者能清醒看待这本书,勿要盲目迷信。在《打工女孩》序言中,张彤禾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泊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但我更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在这里,张彤禾把中产阶级的无根感与打工女孩们为填饱肚子而漂泊打工的辛酸混为一谈。这种“感同身受”不仅一厢情愿,而且会产生误导。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说她早年对自己中国身份的抗拒有助于她理解打工女孩对家的复杂感情。这个逻辑有点滑稽。打工女孩们因生计无着而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农村老家感情上绝无排斥,就算她们已经完全不习惯乡村生活,她们也只会说:“家里好是好,但是不能长住。”这与美国华裔中产阶级移民后代因为美国社会存在种族、肤色歧视而排斥自己的中国血统,恐怕不是一回事。更何况,由于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城市对农村户籍人口存在制度性歧视,打工者面临尴尬处境。数量庞大的80后、90后打工者已完全丧失农业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227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