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但非全部:以更宽的历史视野理解革命中的农民
批致富先进者,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产生了丰硕的劳动成果,难道能说他们也是“饮鸩止渴”的即时满足型或不顾一切的冥顽吗?更重要的是,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制度背景下,我们很难说农民表现出的是“性格”,还是“理性”,将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制度诱导或压力下作出的一切表现都想当然地归结为农民性格,无疑是本书的一个缺陷。农民性格特征与一定地域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中国地域广袤,山南海北民情各有不同,因此说到农民性格一定是区域性的农民特性,且不说农民性格北方与江南不同,山陕与闽赣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块区域,也存在内部的细微差异,在陕甘宁边区,就存在革命环境的“延属生态”与“绥德生态”,尽管两地相隔不过百里。延安地区具体的生态状况使得乡村建设道路成为可行,全面的国家主义实施为地方自主留下了余地,而在绥德分区,国家主义的中央集权通常窒息了任何所谓的基层民主。(Pauline K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