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淘尽风云事毕竟书生最可人
年以明末清初名妓、艳名与气节并辉的柳如是为一生学术之发力点与寄托,实为个人性情、趣味与学术能量之顽强而富有生命力之大爆发,足见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陈老身处不夷不惠之境,其身世哀感与文化悲感缠绕一处而中心郁结”,“其所寄托处,实为固有文明反照之余晖。”这与陈先生《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数句正好印证,与《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一句所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另外,《陈寅恪三题》一文还对陈先生以考证杨玉环非以处子之身入宫这样的“微事”来证“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这一“公案”予以平议,不认同钱钟书、何祚麻等人不以陈先生考证此事为必要的观点,而认为“史学大师陈寅恪以小见大,让后人从杨贵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