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淘尽风云事毕竟书生最可人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精到、隽永,皆是咏秋名篇。秋之为物,如郁达夫所言,‘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佳人伤春,志士悲秋,确实是自宋玉以来文人墨客的笔底最喜纵情抒发的感慨。世间万物皆在变,唯有四时消息永恒,草木再春,而人不能常葆镜里朱颜、鬓上青丝,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郁达夫的秋兴》写道:“郁达夫写秋,不是静物画般地描摹物象,而是写出了时序之感,写出了历经沧桑之后的成熟风致,这是他的时间意识。”确实,郁达夫深谙古典文学,旧体诗词造诣极高,其经历和抱负也颇引古人为同调,他写秋兴,自然不同于一般白话文作家写出的秋天:“写取秋山图一幅,细题年月纪征东。”“芦花瑟瑟雁来时,秋尽天涯鬓有丝。”“故国音书到渐稀,料因烽火暗边圻。画中大有沧桑感,南雁西风获正肥。”这些也正好与《故都的秋》对读,也是《郁达夫的秋兴》一文中所揭示的:“他在文中开拓了双重时空,一重是‘南国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