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主义”,或思想主体的焦虑
,第6、7页。)这是否正是阿兰·巴迪欧所谓的“对真实的激情”?也许,我们可以折返本文开始的那个总问题脉络,即思想主体的焦虑,并从中一窥该悖论的缘由:当“非欧裔”知识分子在全球学术场域中试图发声时,无论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就已经“不再那么具有自反性和自觉性,因为它们首先已经是一种戏剧行为”。(Fredric Jameson, Brecht and Method, London: Verso, 1998,p.83.)如果说“非欧裔”学人在西方学术体制搭建的舞台上的任何“表演”,总是已经沦为身份政治的捕获对象,那么,“汉学”中是否存在一个未经中介的“中国”就令人怀疑。借用“汉学主义”的理论思路来表述,那就是:这种姿态本身已经是对某种学术规则认可的“知性无意识”表征,是第二性的。[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崛起背景下的中国自我形象塑造研究”(JA13081S)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洪滔)
<<上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