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少年!自古就俘虏着女观众的心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B14
733)《粤游纪程》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至午,悬亭午牌,诎然而止,掌灯再唱,为妇女计也。妇女日则任劳,夜则嬉游,其风使然。”从中可见两点,一是女优吃香,二是女观众很多,以致于戏班的演出时间会迁就妇女的时间,中午她们要买菜做饭时就不演,等她们傍晚收拾完家务再演。
粤剧发展到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全女班。民国八年(1919)年,首个粤剧全女班“名花影”登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群芳艳影”、“镜花影”、“金钗铎”、“名花影”四大全女班。全女班主要活动地点在广州及附近乡镇,也到香港、澳门、上海、天津、梧州等地演出。她们规模较小,常在小型戏院、茶楼及百货公司的天台演出,多演女性观众爱看的苦情、长情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夜送寒衣》等。
女班为与男班竞争,别出心裁,比如吸收话剧布景,在台上大幕挂画做背景。女班戏服华丽,灯光道具更讲究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