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珠江文化精神
作者/责任者:罗康宁著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粤语与珠江文化》
的阻隔向北延伸,才发起并主持开凿大庾岭之道。这一工程的完成,大大促进了海外 -- 广东 -- 中原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广东也就成为海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枢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珠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 -- 汉语方言中的粤语,便可发现大量海洋文化的因素。“粤”原写作“越”,系古代土著语言的音译,意为海或水。“百越”就是“越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由于“越”跟浙江一带的越国容易混淆,故改为“粤”。从词汇看,粤语中带“水”字的词语特别多,如称路程为“水路”,称路费为“水脚”,称心意为“心水”,称眼力为“眼水”,称通信息为“通水”,称美丽为“威水”,称能干为“呖水”,称机灵为“灵水”,称注意为“醒水”,称苍老为“老水”,称幼嫩为“嫩水”,甚至将钱称为“水”(“一桕水”、“一方水”等)。从今天粤语内部次方言的分布,也可以看到它和水的密切关系。以广州话作为标准音,西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