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红线女 她用粤剧点亮了其他剧种的创新精神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42
元帝是驾崩后才谥称元帝的。于是,在后来的演出中,汉元帝就改称“贤帝”。
红线女细心思考粤剧调门的演变及原因。前辈用的是“三字线”的高调,生旦皆用假嗓。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会使演员声带负担过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生旦一样声调,对唱时就显得单调。所以这种高调门逐渐被粤剧舞台淘汰。以前的戏台多是在空地搭台,没有任何音响设备,演员迎风而唱,嗓子的压力很大,把调门稍微降一点,唱起来就舒服很多,也能唱得更长久。红线女认为,后来粤剧普遍采用“八厘线”的唱法是很合理的,但不能以此认为唱功就不及过去。仅以高低调门来评价演员的艺术水平,是不恰当的。
红线女对唱腔的琢磨精益求精。她唱《昭君出塞》,“马上凄凉,马下凄凉,烦把哀音寄我爹娘”,行腔沉稳,没有跌宕,没有曲折,悲怨被小心地包裹起来,好送得更远。唱曲难在平凡之处的不平凡,韵味不是指简单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处理,而是指将人物情感深深蕴藏在唱腔中的一种意境。
红线女说:“粤剧前辈给我们留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