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 -- 广府民居的营造理念
作者/责任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从而形成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都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它、利用它。
1.从山上来,面向海洋
古越人定居生活从山地推及珠江三角洲,即从洞穴蜗居进入了原始房屋营造阶段。其中之一就是红烧土面或硬土居住面的半地穴居形式,自早期的木骨泥墙、沿海沙丘至晚期的窝棚建筑都属于此种形式。其中之二就是干栏建筑,可免受地面潮湿侵害、躲避洪水猛兽。参观汉代出土的众多陶屋模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木结构穿斗、台梁式建筑:干栏式的仓、廪,悬山顶的住宅,四坡顶与草编伞顶的井亭和囷,日字形、曲尺形、三合式住宅,以及四围高墙、门楼和角楼之墙垣开有瞭望窗的坞堡及堡内住宅。形式多样,造型不俗。
广府人大多是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来。广府文化以珠江三角洲最为典型:既有古南越传统,又受中原汉文化化育,还受西方文化影响,呈现多元的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在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已初具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