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广州银钱业市场
作者/责任者:严显郁撰写;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K296.5/144/3-1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3卷
,形成市场,更为隐蔽、诡诈、猖獗。
抗战胜利后的广州银钱业,在法规上是指银号而言,不再区分为找换店,也没有包纸客了。但实际上,找换摊档,还有存在。广州银号的日常业务,一般来说:小银号是找换各国或地区的纸币、铸币,最主要的是港币,买卖有价证劵和市内款项的交收;中型的兼营存款、放款和申汇;大型的除上述中小型银号经营的业务外,更兼营进出口贸易,跟香港、澳门和国外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资金调拨关系。金银首饰店也多高息经营黑市存放业务(见中央合作金库广东省分库民国三十七年上半年业务报告)。
在解放前几年,广州银钱业市场上最突出的投机业务,首推“三角套汇”即“金钞投机”。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不断失败,华北、华东市场的资金,大量南流,目的是通过广州,逃往香港,再在香港运用或转往国外。于是“申电”(上海对广州的电汇)逐渐发达起来。而要完成上项目的,就必须建立上海、广州和香港的套汇网点,形成沪、穗、港的联汇弧形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