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化中保护 东山洋楼再逢春
作者/责任者:张涨
索取号:TU
文献资料来源:广州日报-A18
昔日“模范住宅区”名流汇聚
老东山及其独具特色的洋楼建筑风格,其规划理念最早可上溯至孙中山。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对广州的城市布局提出了“花园都市”的概念,1928年的《广州市政府施政计划书》秉承这一思路,将拓展市区、疏解人口作为一大要务,当时还较为偏僻的东山承担了新城区的角色,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在松岗、龟岗等处建设供达官贵人和华侨富商居住的模范住宅区,不仅多设花园式独栋洋楼,还配套了礼堂、图书馆、公共厕所、公共电话所、消防分所、水塔及水机房、市场等公共建筑,甚至还设有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和公园。无论是居住品质还是市政配套,均吸引了大批高官和归侨居住。这些住房保存至今,就成为现在的洋楼。
流传至今的“东山少爷”一说,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居住在这些洋楼里的多是达官贵人、军政要员以及文化界名人。比如陈济棠、孙科等军政要人曾居住于梅花村,鲁迅、顾颉刚、傅斯年、王力、邓初民、何思敬等中山大学(前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