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吟岁月歌轻诉峥嵘史
作者/责任者:郑佳欣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3
桑田,旧日恤孤院已难觅踪影,但史海钩沉,仍可勾勒出南美浸信会开发东山的轨迹。
清末民初,东山仍是大东门外离城约3里的郊野,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市区相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学校,开展传教活动。南美浸信会是最早成片开发东山、且规模最大的教会。1903年,南美浸信会即商议将学校、医院及孤、老、盲人院等慈善机构集中建设和管理,从城中搬迁至东山一带。1907年,通过廖卓庵(又名廖云翔)与寺右、山河两乡村民交易,买下位于今日寺贝通津、庙前西街的两处土地,先后建成“红楼”和“耶德逊堂”,1908年落成。培道女校最先迁至东山,“红楼”作为学生宿舍,“耶德逊堂”作为课堂和礼堂。后培正、培贤、慕光等校相继在东山建校。
幽雅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民国4年(1915)美洲华侨黄葵石购买荒地,建龟岗一至四马路,分段出售建侨房。民国18年(1929)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拆城墙,扩马路,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