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青年月入千元 官员教授望尘莫及
作者/责任者:王月华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广州日报-A16
商店,冷冷清清少人走”的老照片,你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长吁一口气,觉得这个城市终于苏醒过来了。
那么,西湖路灯光夜市又是怎么办起来的呢?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年轻人要吃饭。“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就业成了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是800万,具体到咱们广州,1980年等待安排就业的青年有12万人,1981年略有下降,也还有超过10万人。这么一大群青年个个都在急切地找饭碗,可有运气端到“铁饭碗”的人总是极少数。就在1980年,中央宣布:“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于是,饭碗无着的本地青年纷纷在街头巷尾摆起一个个档口,第一代“街边仔”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短短几年,“街边仔”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广州的马路开始吃不消了。如果你想知道那时的街道到底有多拥挤,我建议你看一看当年流行的一部片子——《雅马哈鱼档》,这部片子本来就是反映“街边仔”生活的,“老广州”们看了一定会感到亲切得很。不过,单看电影里的老街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