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两栋名人故居浓缩两段东山历史

作者/责任者:梁肇思等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14 15

坦,可供开发的农地、荒地多,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教会在东山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学校和慈善机构发展很快,生活设施也完善起来。 1921年,广州市实行市政改革,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兴起了房地产热。这时东山的优势有:一是环境优美,地价便宜;二是治安良好;三是学校多,教学质量高,利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四是早期已经有不少祖籍广东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的四邑华侨在此安家落户,迎合了华侨重视乡土人情关系的心理特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政府筹建“模范住宅区” 华侨军阀入住, 俗称“有钱有势住东山” 华侨在东山的开发推动了市政建设向城东发展,当时国民政府打算“筹建住宅区,为全市之模范”。民国十七年(1928),梅花村一带被划定为第一个模范住宅区,以后又定马棚岗、竹丝岗为模范住宅区。此规划吸引了一大批华侨前来建房。 东山开发后,“不但华侨殷商迁居此地,而政界名流亦来此建筑官舍”,附近的农林上路、梅花村也成为华侨和军政要人大兴土木之地。渐渐地市民中就流传开“有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