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古村改造变样 祠堂热闹不变

作者/责任者:成小珍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信息时报-A18

记。另外,祠堂里超过一半的对联、匾额,都由他撰写。碑刻上记载,原祠堂为三进三叠,高大恢宏。

    祠堂也曾经命运多舛:建于明朝,后来突发洪水,被毁掉了。复建后,清代发生兵灾,又被毁掉了。清雍正9年,两房集资拟复建,但未能成功。后来在清嘉庆中叶重建成功。2009年,城中村改造,祠堂的命运又一次发生改变:拆除,异地重建。

    姚维彬的小学时代就是在祠堂里度过的。据他回忆,早在民国时期,祠堂就被用作私塾,后来改成了小学,叫“冼猎扬小学”,学校后来改名为白云三小,再之后成了杨箕小学。1978年~1983年,姚维彬入读小学,“以前祠堂的偏房、西区、东区,都是课室,学校有三个操场,祠堂的二、三厅是校务处,被间隔成小格间。”后来,西区、东区分别被拆掉,建成了三层的教学楼。

    复建

    历时一个月才完成拆卸

    2010年7月,杨箕即将开拆,除了玉虚宫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保留外,数间祠堂整体拆除重建。尽管姚氏大宗祠的历史比陈家祠还早,但由于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