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一本书尽览千年越秀
作者/责任者:杨逸 许晓冰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7
或主要线索。
比如,老广州人为什么将渡珠江称为“过海”?根据书中记载,秦汉以前,珠江波浪可直到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附近,距今珠江岸边约1200米。唐代江面宽1400余米。随着历朝历代的推演,江岸不断南移。到1931年新堤一带填为陆地,珠江北岸线才基本固定下来。如今江面平均宽度仅200余米。
过去2200多年里,广州的城市中心从未转移。“许多人知道广东最富强的县份是‘南番顺’,殊不知,直至上世纪初,番禺、南海的县治都在越秀区。”广东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华侨研究会副会长林干表示,书中关于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变迁的记述便是一证:“今天越秀区依旧是教育强区,由此可见越秀作为广东的文化教育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开放包容的传统在越秀区同样可见一斑。书中提到,晚唐时期,广州居住的番人(外国人)就多达12万人。
许多越秀地域已消失的古街巷名、建筑名、史迹名胜名称,比如日泉寺、菊坡祠、羊城庙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