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越秀地方文献 > 古城商都发祥地 > 宗教文化

光孝寺与中国宗派佛学源流述略

作者/责任者:广东佛教编辑部编辑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论文集》P112

的《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通称旧论。
弟子中以慧恺弘传《俱舍》之学为最。
真谛圆寂后,弘学《俱舍》的有道尼,道岳、慧净、僧辩、玄会、智实等人。
著名的唐玄奘法师(600-664年),早年也曾在长安从道岳学《俱舍》,后往印度求法,中途在缚喝国向小乘三藏法师般若羯罗咨询《俱舍》疑义,得其精到的解答。又在迦湿弥罗国听僧称讲《俱舍》,后来又就戒贤论师决疑。回国后,以真谛所译《俱舍》,“方言未融,时有舛错”又“义多缺”,遂于651年五月在大慈恩寺重译此论。到654年译毕,题名《阿毗达摩俱舍论》三十卷,世称新论。他的门下的学者神泰、普光、法宝分别对《俱舍》作疏,各三十卷(新《俱舍论》译出后,神泰作《俱舍论疏》,普光作《俱舍论记》,法宝作《俱舍论疏》),世称俱舍三大家,替代了旧《俱舍》真谛、慧恺、道岳的系统,旧《俱舍疏》因而失传。
真谛大师在制止寺译讲《俱舍》后,一时间传习成风,一时间影响着佛法传播的潮流。
旧《俱舍》译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越秀地方文献 > 古城商都发祥地 > 宗教文化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