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我者”到“知我者”
《多余的话》的内容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真地讲述了他如何由于种种“历史的误会”而走上政治道路,如何成为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外界关心的他当“共产党领袖”的事经过是怎样的,后来怎样犯错误、受打击,种种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些过程中,他的内心感受是怎样忧伤的:文学爱好与政治身份的冲突、无法胜任领导责任的自责、遭受批判和不能独立思索的痛苦等等。他的主题是述说他自己,类似于“答记者问”。只是由于他长期思维的惯性和情感所系,他在写作过程中心理状态逐渐发生转换,到最后的告别语时,设想的读者彻底转换成党内的同志们。再体味“心忧”二字的涵义。从整篇文章,至少从字面上看不出瞿秋白对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失败的痛惜,——这并不是说瞿秋白竟然冷血到对革命的失败不感到痛惜,而是,从整篇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