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流水幽兰,话不尽古琴之美
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古琴发展定型后有了七根弦,分别是“宫、商、角、徵、羽、文、武”,前五根弦对应“君、臣、民、事、物”,第六根和第七根传说是周文王加了一根,周武王又加了一根,故称为“文”、“武”。“徽”是琴面上用来标记的点,共十三个,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再闰一个月。琴的长度通常为三尺六寸五分,则意为一年有365天。琴头压弦的梁被称为“岳山”,喻意为崇高。而其他乐器,比如小提琴、二胡,同样的部件被称为“码子”,西方称为“桥”,相比起来古琴就多了些文化内涵。琴尾上有两条起保护作用的小木片被称为“冠角”,也叫“焦尾”。“焦尾”一词颇有来历。《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一天,有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木头在火中燃烧爆裂的声音甚是明亮,断定其为难得的制琴良材,赶紧冲过去把木头抢了出来,制成的琴果然音色绝佳,因其尾部还有烧焦的痕迹,命名为“焦尾琴”。因为蔡邕的琴尾部被烧焦了,其他琴的尾部也都成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