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播类型化:生产机制与文化意指

活中不断增加的消极意义,赋予了受众行为正能量的传播效果。五、结 语格雷姆·伯顿认为类型化的优越性在于“可预测性”与“规模效应”[7]。媒介生产者更容易把握类型化的文化产品能否在市场上获得盈利,轮盘模式不仅适应了受众对内容接受理解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固定而又创新发展的类型“框架”,传播过程中实现的“规模效应”远远比个性化的媒介文本更容易营销,有效降低了广播创新的市场风险。尽管广播类型化生产机制中的“非个性化”、“模式化”、“惯例”等做法曾经受到来自文化精英立场的批判,但是遵循类型化的运作机制并不意味着无创造性、无美学价值。任何媒介类型的发展和演变,要经历原始阶段、经典阶段、修正阶段、模仿阶段四个阶段,广播类型化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同时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综上所述,每一种媒介的内在逻辑都偏好某种特定的传播形式,毋庸置疑、广播的类型化模式代表了世界广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