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关于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几点思考

片化带来的“伪公共领域”首先,微博内容上具有“微”的特点使得微博切入方式是碎片化的,或现场记录、或灵感突现、或自言自语、或情绪宣泄。而当下的微博中大量的都是情感宣泄,是一个狂欢的广场。虽然,微博的特点是分享自我的感性平台而非追求理性公正的官方媒体,因此相比正式场合的言论,微博上的言论随意性更强,主观色彩更加浓厚,相应地对其言论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更宽[1]。但微博上公私领域其实依然是比较模糊的,微博也可以是一个会客厅,变成一个公共场所。2010年“画家赵庭景美”选择在微博上直播其丈夫“北京陈青蓝”和第三者“爱伺机摸人”“捉奸在床”的过程,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评论。“捉奸在床”无论如何都是私人领域,而将其放入微博,也就将其带入了公共领域。这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伤害,而且它的进入也挤占了公共空间和资源,使那些更加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减少了被关注和公开透明的机会。这也使得公共领域对公共权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