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落实于实践中的近代宗教慈善事业

想的潮流而产生的慈善教育之法。院生修完了六年功课,并且所习的工艺确实有成绩者,则会给予小学毕业证书,并有家属或保人领回,若无家属则由该院继续负责照管。那些没有家属的新毕业生,上海孤儿院会尽力保荐至工商业实习以谋生计,或者直接留在孤儿院内实习,加以深造。没有家属的女生,孤儿院则会为其择配。毕业生中如果有天资聪颖、成绩优良的,则会由孤儿院通知该生家属或保人互相磋商,转送他处肄业,以期造就。自1906年至1937年,由该院小学毕业后就读高中的院生共有200余人,进入大学和专科学校求学的则有30余人,此外还有2人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一部分学生也被送往北京香山慈幼院进行深造。毕业后的独立生活的学生服务于军、政、警、邮、工、学、商、律和乐多大3000余人[12]。其中以在商界谋生的学生最多,学校和医院次之。除了在学术、工艺两部分的生存技能方面的培养之外,这所由基督徒建立的上海孤儿院也对学生的宗教信仰上进行了引导,使得院内孤儿“
<<上一页  下一页>>

jchm20140222
jchm20140222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