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公益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
益传播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汶川地震”、“抗击冰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公益救助活动中,传统媒体的表现格外亮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播主体类型单一,高度依赖传统意见领袖,最广大社会公众的公益力量没有被调动起来;公益传播呈现单向性,缺乏主动权的公众参与热情逐渐减弱;信息的互动沟通渠道不畅,管理机制不透明,对公益传播活动的监督力度甚为薄弱。另一方面,我国官方慈善机构近两年来丑闻争议不断,更加剧了公众对传统公益活动的不信任和排斥感,而微博公益活动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公众对公益传播活动的各种需求和期待。参考文献:[1] 2013年1季度网络舆情报告(0.951版)[C].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2013(6).[2]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 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J].中关村,2010(4).[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