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的合理和道德的合理
大工业生产的粮食需要,为在广大农村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级形式的农业互助组运动开始了。柳青的《创业史》便是以陕西省“蛤蟆滩”的八户农民,如何在组长——中共预备党员梁生宝的带领下,顺利走上互助组道路并取得巨大胜利为故事主线的,体现农业互助组题材的长篇小说。然而,以互助组、合作社为组织单位,以梁生宝等为具体带头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土地改革运动不仅建立了小农经济,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激活了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在过去几年的历史中,因为农民阶级的“无产”而被压抑,直至土改将“无产者”变为可能的“有产者”,耳濡目染的土地阶级和富农阶层的生活方式便自动为贫雇农提供生活的理想模式。这就势必与以农业合作化为途径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对《创业史》文本中人物的研究,分析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是如何在柳青手中得到顺利化解和改造。二、从“土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