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先锋”的余华,“先锋”的爱情

覆就失去了最后的意义。80年代个人的虚无,在姿态上就克服了宏大叙事。余华在80年代末通过解构和颠覆爱情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余华的“先锋性”,但是任何一次解构都面临着一次新的建构,问题是先锋文学始终没有构建自己的主体。蔡翔曾用先锋文学“不制造任何幻觉”来解释先锋文学的失败,在先锋文学这里,主体被消解,行动的意义也就消解了。派生于先锋性文学的90年代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主体反抗的越多,主体的空间就越小。参考文献:[1] 薛毅.主体的位置和话语——当代小说中的后现代问题[J].上海文学,1992(7).[2] 余华.古典爱情/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 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4] 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5]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 余华.我的真实.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 余华.活着·前言.余华研究资料[M]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