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品的相通之处,本雅明对于艺术产品的性质、生产模式、传受关系的观点对于其他文化产品的理论建构无疑有着特殊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本雅明解读机械复制技术带来艺术品灵韵消逝时,是从传统时代艺术生产的仪式性入手的,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传播的仪式观[12]”进行考量,事实上机械复制技术对于艺术生产的仪式性并非只是简单的消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反而也同样可以为艺术创造的仪式构建提供支持。2002年,国内电视媒体对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演唱会的播出,就鲜明地呈现了戴扬和卡茨《媒介事件》中庆典(Coronation)、征服(Conquest)、竞技(Contest)三种媒介事件范式中前两种的意味。所以,如能对传统艺术生产的仪式与现代艺术传播中的仪式构建进行对照,在笔者看来应当也是颇有研究意义的。参考文献:[1] 王雄.论瓦尔特·本杰明的“艺术生产”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4).[2] 罗良清.“异化理论”的文学化表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