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检察风云

最牛“钉子户”杜月笙

条马路,故初时名叫“界路”,1915年与延伸筑出的那段马路一起改称“新民路”,1943年改称“天目路”,1964年改称“天目东路”、“天目中路”。杜月笙、周祥生的“钉子户”大戏,就是在这条马路上上演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北站的客运、货运量都大大增加,当时铁路的运力倒还尚可支持,但北站门前天目路的交通状况却令人不敢恭维。天目路紧挨北站与康乐路接头的那段长约200米的路段,由于一些三十多年前筑路时未曾拆除而留下的建筑物占据了一侧路面大约七八米,致使天目路形成了一个瓶颈口。这些建筑物大多是民居,另有14家工厂、商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大东书局北站印刷厂、祥生出租公司北站办事处、北站大旅社等。上海市工务局发现由于交通的发展而形成天目路康乐路瓶颈口后,非常重视。局长赵祖康(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部局局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亲自组织了调研,获得了以下数据:每天在该路段通行的市民人次大约在10万、各类货物约4万吨,以及外商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检察风云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