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安翔”:IDF的发展与升级
,选用美国利尔公司的三余度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又在F-20的AN/APG-67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进,称“金龙”53雷达,采用以武器任务计算机为核心、数据总线为介质的第三代交联航电系统,座舱则是类似F-16A/B的一平两下设计。
“天剑计划”收获的机载武器成果略显单调,但相对台湾航空工业能力已属难得:“天剑”1红外格斗导弹基本达到了80年代AIM-9L的性能水平,“天剑”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虽然弹体设计不算出色,但也使IDF具备了当时仍属时髦的中距拦射能力;机载任务软件可兼容使用台湾“雄风”2反舰导弹(性能与美国“鱼叉”中期型号类似,但也属于利用法、美等国技术“拼凑”出来的),这方面也一时领先大陆海航。
1988年12月10日,IDF原型机首次公开展示,空重6.6吨,内油2.1吨,载弹量3.1吨,最大平飞速度约1.5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