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安翔”:IDF的发展与升级
马赫,升限1.6万米。综合来看,IDF还略逊于F-20,但对比当时的大陆空军来说,还是拥有一定优势的(大陆空军当时仍装备歼-7和歼-8系列等第二代战斗机,直到1996年才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中距拦射试验)。
客观地说,尽管广泛依靠美国技术支援,IDF仍算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第三代战斗机(当时台湾政界没有那么浓厚的“台独”气氛)。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即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自身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完成IDF的总体研制工作,成功进行IDF各项机载系统的集成调试,实属不易。如果台湾航空工业能够以IDF为基础,稳扎稳打,是有希望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战斗机科研生产体系的,届时便能在先进战斗机装备方面减少外部制约,至少能在向美国采购军备时“加重讨价还价的砝码”。奈何IDF很快被“打入冷宫”,而此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